大包干发源地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? ——专访滁州市市长张祥安
《决策》:滁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,虽然是非重点贫困地区,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。滁州贫困人口和扶贫工作有哪些特点?
张祥安:滁州是农业大市,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,人均商品粮产量居全省首位。滁州市现有1个省级重点贫困县——定远县,4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(市)。五个县(市)共有贫困人口5.26万户13.2万人,贫困发生率为3.7%,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。
总的来看,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。县与县之间不均衡,全市约55%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定远县。全市123个贫困村,定远县就占70个。村与村之间不均衡,全市13.2万贫困人口呈零星分布,其中73%的贫困人口分散在非贫困村。低保、五保贫困户比例较高。全市低保贫困户人口5.4万,占41%;五保贫困户人口0.9万,占7%。从致贫原因看,因病贫困户比例较高。全市贫困户因病致贫占55%,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。
尽管上级只认定滁州市5个县有脱贫任务,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,我市在天长、南谯和琅琊3个市、区同步开展脱贫攻坚,自我加压、全面扶贫,识别出1.3万户,2.2万相对贫困人口纳入精准帮扶、精准脱贫范围。
《决策》:今年初,滁州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1号文件。近一年来,滁州市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如何?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有待克服和解决?
张祥安:今年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,特别是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围绕“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、如何退”和“六个精准”、“五个一批”的要求,全面实施“十大工程”,聚力落实八项机制,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快速扎实推进,55个村出列、4.5万人脱贫首战目标任务定能实现。突出抓好五个方面:
突出联系帮扶。市、县、乡三级均成立由党委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。建立市级领导“1112”定点联系帮扶制度,即1名市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、1个贫困村、包保2个贫困户,39名市级领导率先垂范、带了好头。全市共安排17134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,实现“县、乡、村、户”包保帮扶全覆盖。
突出精准识别。将关口前移到公示环节,实行“农户申请、四邻签字、组级评议公示、村级评议公示、乡镇审核公示、县级复审公告”,程序更加精准,有效解决了“群众公认”的问题。三次“回头”,确保质量。先后开展两次大督查,4月中旬进行了第三次“回头看”。其中剔除不合格人员5.1万人,新识别贫困人口5.4万人。
突出因地制宜。每个县市区都组织5个以上懂生产、懂技术的工作组,成立专家智囊团,坚持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,分类制定“四项清单”,解决一般干部帮扶措施拿不准和“一村一品”产业选不准的问题,用技术保障精准。市扶贫办还特别制定了“入户信息采集和脱贫方案制定样本”,“帮扶责任人月度帮扶记录登记表”和“贫困户家庭全年主要收入支出来源明细表”,对四项清单进行补充完善。
突出产业扶贫。着力抓早,早在1月份就制定了产业扶贫百种模式,2月份成立了45个专家帮扶指导组,抓住了春耕备耕这个关键,争取主动;着力抓快,3月份研究制定了补助政策,4月份全面组织实施;着力抓好,一月召开一次会议现场推进,比学赶超。全市已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共2.8万户,占除五保户外的贫困户比重达48.7%,为实现“造血”扶贫夯实了基础。同时,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全市财政资金投入的扶贫项目共3329个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实现资产收益1970多万元。
突出调度考核。在调度上,推行“八个一”工作法。即,每日信息一交流、每周工作一小结、每旬重点工作一通报、每月召开一次现场会、每月开展一次督查、每双月一次过程考核、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、每年一次总考核。在考核上,实行分类考核。采取过程考核、分项考核、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,拟定了一系列考核办法。
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:一是资金拨付不快,需要改进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办法,做到早拨付、早实施、早发挥效益。二是要加大非贫困村的支持力度。当前,对贫困村的资金、人力投入、支持很大,对非贫困村相对较弱。我市大量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,应适当加强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等的扶持力度。
《决策》:滁州市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,近年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、加快农村发展。如何将“三农”工作与扶贫结合起来,用改革新思维、发展新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战?
张祥安:“三农”工作和扶贫工作是总体和部分、系统和关键之间的关系,必须坚持把“三农”工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。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,滁州市必须不辱使命,按照“四个全面”的战略布局,供给侧改革的新思维和五个发展的新理念、新要求,在强产业、破瓶颈、补短板上下功夫,担负起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跑责任。
一是强化统筹理念,坚持“四化同步”。利用工业化的理念、信息化的手段、产业化的要求和城镇化的成果,加大城乡统筹力度,补齐农业不强、农民不富、农村不美这个短板。二是强化现代理念,创新发展模式。坚持以“工业化”、“市场化”思维,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要求,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为重点的农村改革,进一步推动以“规模化、原料化、机械化、电商化、复合化”为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,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,建立健全符合供给侧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,不断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,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。三是强化绿色理念,提升共享成果。大力建设“生态宜居村庄美、产业富民生活美、文明和谐乡风美”的美丽乡村建设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为脱贫攻坚提供方向引领、环境保障和信念支撑。
《决策》: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开发,走开发式扶贫、造血式扶贫的路子。滁州在方面探索出哪些好的模式?
张祥安:做好产业扶贫,关键是走好“龙头带动、资本投入、科技支撑和产业融合”的路子。实践证明,单一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靠自身发展产业,往往受到市场、技术、资金等制约,难以实现稳定发展。针对这个情况,我市在发展产业扶贫上,重点推广三种模式。
一是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特色产业+贫困群体”模式。目前,全市已有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410家合作社、329个家庭农场参与帮扶,吸纳1654个贫困人口就业、带动10503个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。
二是“村集体+企业+贫困户”的模式。如定远县定西村在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“桥梁”,规划建设了一期面积200亩、投资200万元的特色种养业扶贫示范基地,建立“企业、贫困户、村集体”三方资源整合、共建共享的“三赢”机制,覆盖全村40户贫困人口发展产业。贫困户中的自种户年均蔬菜收益超过3800元,代种户获得年分红收入3800元。
三是折股量化合作模式。以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。来安县舜山镇六郎村贫困人口共42户、72人。该村将6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以每股10元折算成6万股,按比例进行分配。目前年资产收益6.56万元,每股收益1.093元,一般贫困户、低保贫困户、五保贫困户每年人均资产收益分别为378元、568元、946元。凤阳县姚湾村投资177万元建设了3个大棚蔬菜项目,将财政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107万元,以每股1万元折算成107万股,量化给村集体和贫困户。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同时,让贫困户取得固定的资产收益分红。
《决策》:滁州不断开拓脱贫新路径,在特色种养业脱贫、乡村旅游扶贫等方面探索创新。这些做法实践中的效果如何?
张祥安:近年来,我市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,积极顺应市场需求,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,以特色种养业、乡村旅游业为代表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快速发展,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必由选择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在特色种养业脱贫方面,贫困户在获得资金、技术和销售等支持下,找到一条勤劳脱贫的路径,既能获取较高的收益,又能坚定劳动致富的信心。如,凤阳县东陵村贫困户陈如芬通过种植大棚草莓,年收入达10万元,如今不仅脱贫而且成为致富带头人。
在乡村旅游扶贫方面,通过“景区捆绑贫困村”,“大户带动贫困户”等方式实现旅游脱贫。如,明光市柴郢村同八岭湖景区建立合作关系,贫困村通过资产租赁收益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,贫困户通过务工、餐饮、民宿和销售农副产品收益,户均纯收入达1.5万元以上,顺利实现脱贫。全椒县三合村农民刘莉流转了10户含贫困户在内的900亩土地和水面办起了“龙王山生态农庄”,并聘用这10户农民在农庄务工,月月发工资,年底还“按股”分红,使得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。
此外,按照“宜游则游”原则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将精选出15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6个富民工程重点村,直接带动2000余人脱贫。
《决策》:从长期来看,脱贫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滁州市奋力跨越赶超,创造了经济发展的“滁州速度”。“十三五”,滁州如何让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?
张祥安: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。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,发展为脱贫提供了物质保障。打赢脱贫攻坚战,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,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、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,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,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滁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、团结拼搏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,实现了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目标,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,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“十三五”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让滁州发展与脱贫同频共振。
一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。当前,我市发展不足、发展不优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,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“十三五”必须抢抓机遇,乘势而上,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迈向新的更高的水平,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二是要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发展。加大政策扶持,着力推动发展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,重点支持贫困革命老区开发建设。推进滁州西部贫困地区大工业基地建设,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,形成全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。
三是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。水利方面,积极谋划实施重大水源工程,着力提高全市水资源供给和调控能力。突出解决贫困地区的缺水问题,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保障。交通方面,积极谋划实施的一大批重大项目,优先安排实施了全市123个贫困村村级道路加宽改造工程,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。能源方面,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,到2018年,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电网“卡脖子”、“低电压”等问题。
四是全面推动共享发展。通过落实加大财政投入“2145”政策,加快构建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安全住房在内的农村民生工程建设,着力编织好群众基本生活兜底安全网,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贫困人口。
原载于《决策》杂志2016年第12期
审稿编辑:王运宝/编辑:胡心玥
决战2020:脱贫攻坚系列访谈👇:
【策|对话】脱贫攻坚系列访谈第二篇:为40万人找“穷根”开“药方”——专访安庆市长陈冰冰
【策|对话】听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谈如何火力全开,创造脱贫攻坚亳州新经验!
【策|对话】脱贫攻坚系列访谈第四篇: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市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——专访六安市市长毕小彬
【策|访谈】精细化“旅游+”扶贫,黄山经验“牛”在哪儿? ——专访中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